文化润疆丨达瓦:匠心奏响民族乐器本土乐章
发布时间:2025/07/25 来源:和硕零距离 [打印]
在和硕县特吾里克镇光明中心社区,达瓦是个特殊的存在——他既是木材加工厂老板,更是远近闻名的民间乐器制作匠人。这位2012年获评自治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自2007年与蒙古族民间乐器结缘后,便用一双巧手,为当地群众圆了“用上本土优质乐器”的梦想。
对蒙古族群众而言,马头琴的深沉、托布秀儿的明快,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符号。节庆欢聚时的载歌载舞,日常闲暇时的抒情表意,都离不开这些乐器的陪伴。但曾经,因没有本土制作点,想买一把地道的民族乐器,必须远赴千里之外的内蒙古。高昂的交通与购置费用不说,乐器出了故障更是维修无门,多少热爱音乐的人只能对着遥远的草原望“琴”兴叹。
这份无奈,像根刺扎在达瓦心里。“我们本地人为什么就不能用上自己做的乐器?”带着这个念头,他自费从内蒙古买回马头琴和托布秀儿当样品,一头钻进了乐器制作的钻研中。
制作民族乐器是门精细活,单是音响部分的木材选择就大有讲究。木材的密度是否适中、纹理是否顺直、共鸣效果是否理想,都得反复试验。达瓦试过当地的杨木、松木,在一次次失败中记录数据,调整工艺,常常为了一个音色细节,在灯下琢磨到深夜。
2007年的一天,当第一把马头琴在他手中发出浑厚悠扬的琴声时,达瓦忍不住红了眼眶。“想着乡亲们不用再跑远路,能用我做的琴奏出好听的调子,所有辛苦都值了。”他后来回忆道。
如今,达瓦已亲手制作出60把马头琴、300把托布秀儿,甚至还尝试制作了15把维吾尔族乐器。他始终守着“让利于民”的初心,乐器售价远低于市场价,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。更难得的是,他做的乐器音色纯正、手感舒适,连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奏员都赞不绝口,这无疑是对他手艺的最好肯定。
“达瓦做的乐器真是没得说!”居民乌鲁木杰笑着说,“价格便宜不说,音色还好,我儿子学马头琴用的就是他做的,孩子练得可有劲头了,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内蒙古买了。”
随着一把把乐器走进寻常百姓家,社区里学习马头琴、托布秀儿的人渐渐多了起来。达瓦用匠心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手艺,更是民族文化的根脉。在他制作的乐器奏响的旋律里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--蒙古族文化正以更鲜活的姿态,在这片土地上传承延续。(融媒体记者 布音克西克)
关联稿件: